2017年5月26日

身聲劇場:群婆亂舞

時間:2017.05.26 07:30PM
名稱:身聲劇場  群婆亂舞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這是一場家庭主婦狂想,用逗趣誇張的肢體動作與喜劇表演,加上身聲劇場獨有的嘉年華式音樂,雖然偶爾還是會小小哀傷主婦的不自由,卻仍舊是充滿歡樂活力的面對日復一日。

演出中除了有主婦們的日常,包括掃不完的地、洗不完的衣服、罵罵號的小孩以及長不大的老公外,還在舞台上穿插播放訪談影像,時不時將觀眾從熱鬧的舞台上拉回。不拍人、只拍物件的記錄方式,讓觀眾可以自行帶入真實生活中的人物,可以是家中的太太或媽媽,也可以是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自己。

《群婆亂舞》的情節稍嫌鬆散。演出又唱又跳地呈現了主婦的一日行程,如打掃、下廚、曬衣、白日夢等,即使每個橋段都是開心充滿歌舞的,卻也因為表現手法雷同而感到觀賞疲態。不過,這場演出的重點在最後一段:當台上三名扮演家庭主婦的演員,帶著另外六名貨真價實的家庭主婦上台表演時,整個舞台都亮了!先前劇情裡提到的,主婦們其實都有夢想等著實現,可能是學日文、可能是跳舞、也可能只是想單純的放鬆做SPA,總之就是跳脫主婦的身分去從事其他活動。現在,舞台上就有這樣的例子,弄假成真的組成「家庭主婦饒舌團」,幽默唱出主婦們的誠實心聲。

看著一群素人群婆們生澀卻努力綻放的模樣,我不禁想起2016年曾來台演出的樂塾《女人的和平》。充滿歲月與歷練的體態,還有怎麼演都演不來的台灣主婦韻味,帶點嬌羞,卻還是努力扭動身軀的自然質樸,真的是非常可愛啊!害我散場時情不自禁地跟其中一個表演者要了個大大的擁抱!哈哈!

喔對了,那個菜瓜布蝴蝶結髮飾超Q的啦!

演出資訊:
◎ 藝術總監/總導演:吳忠良
◎ 肢體擊樂編導:劉佩芬
◎ 共同創作與演出:劉佩芬、劉婉君、莊惠勻
◎ 現場音樂設計與演出:
◎ 樂手與演出:Ivan Alberto Flores Moran、張偉來、李樹明、陳姿吟
◎ 特別演出:(這一定要一個個打出來的) 陳怡靜、陳金蘭、陳淑燕、曾瓊滿、黃月香、雷秀雲
◎ 舞台設計:張偉來
◎ 燈光設計:周雅文
◎ 服裝設計:劉婉君
◎ 平面文宣設計:莊惠勻
◎ 執行製作:洪瑄
◎ 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s://goo.gl/naKQXM
◎ 身聲劇場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SunSonTheatreFan/?fref=ts




2017 TIFA 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抵台記者會

時間:2017.05.26 02:00PM
名稱: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源泉》抵台記者會
地點: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先讓我們來做個Check List,你是不是 Ivo van Hove 的台灣粉絲呢?
- 2014 臺灣國際劇場藝術節《奧賽羅 Othello》
- 2017 臺灣國際藝術節《源泉 The Fountainhead》

如果三檔演出你都看過,或是正準備要看的話,表示你真的很跟得上潮流,很 follow 這個目前在歐陸紅到發紫的比利時導演 (來,擊個掌)。繼 2014 年的演出後,導演 Ivo van Hove 再次帶著他的團隊到台灣演出。這次演的劇目不是幾百年前的莎劇,而是改編俄裔美籍作家 Ayn Rand 的作品《源泉 The Fountainhead》。原著的文字量非常龐大,中文翻譯版約莫一千頁,分成上下兩冊:以建築業為背景,刻劃出多個性格強烈且分明的人物,藉由描繪彼此間的鬥爭與角力,闡述個人的理想與信念是怎麼在變動與不安的環境下堅持,以及站立在不同面向與領域的角色間的情誼、利益衝突與道德邊界。因此,四小時的劇場版如何清楚呈現每個人物的信仰與利害關係,完整且平等的表達角色立場,將是這個製作最值得觀察的地方。

李惠美總監在記者會一開始便提到,TIFA 臺灣國際藝術節在亞洲地區是很年輕的藝術節,但他們一直期許自己是具指標性的。不管是現在的國家兩廳院,還是正在起跑的臺中國家歌劇院、未來要一起加入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整個國表藝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都盡可能地讓臺灣的觀眾能夠零時差的欣賞到世界當紅且優秀的劇場作品。

這讓我想起前兩天我開始研究今年紐約 Next Wave Festival 的節目,除了這檔《源泉》11月將前進紐約外,Pina Bausch 的《穆勒咖啡館 / 春之祭》、Olivier Py 的《小刀小姐深情酒館》都曾在台灣上演;編舞家 Hofesh Shechter 與 Olivier Dubois、導演 Emmanuel Demarcy-Mota 與 Thomas Ostermeier 也曾帶過其他作品到台灣演出。雖然我們只是個小小的島,雖然我們距離歐陸與美洲大陸很遠,卻還是有很多機會可以看到國際型的大製作,還是上了中文字幕的唷!也因為在臺灣看演出所獲取的養分,這幾年出國看戲時總是能發現熟悉的名字,讓自己有了初步的選擇概念 (劇海無涯啊~)

記者會上,導演對於上次來演出《奧賽羅》,不僅票房滿座,演後座談還有許多觀眾參與這件事印象深刻:「在其他國家的演後座談頂多只有50-60人,台灣的演後座談卻有個幾百人」。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演後座談,但能近距離的接觸到喜歡的表演者與創作者,對於觀眾來說是非常開心的。已是二次來台的 Hans Kesting (此演員為2014年來台演出的主角Othello),也很好奇此次台灣觀眾對於《源泉》的反應,畢竟劇本上就有著根本的不同,表演與導演手法也會不一樣。

《源泉》是 2017臺灣國際藝術節的閉幕節目,這星期於國家戲劇院上演,不要錯過囉!

演出資訊:
◎ 演出時間:2017/05/26 - 2017/05/28
◎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
◎ 兩廳院售票系統連結:https://goo.gl/CzyEVf
◎ 導演: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
◎ 原著:艾.蘭德 Ayn Rand
◎ 改編: Koen Tachelet
◎ 翻譯:Erica van Rijsewijk, Jan van Rheenen
◎ 戲劇顧問:Peter Van Kraaij
◎ 舞台及燈光設計:Jan Versweyveld
◎ 作曲:Eric Sleichim
◎ 音樂:BL!NDMAN(Drums), Yves Goemaere, Hannes Nieuwlaet, Christiaan Saris
◎ 影像:Tal Yarden
◎ 服裝設計:An D'Huys
◎ 演員:Janni Goslinga, Aus Greidanus jr. ,Robert de Hoog, Hans Kesting, Ramsey Nasr, Frieda Pittoors, Halina Reijn, Bart Slegers
◎ 製作人:Private producer Emmerique Granpre Moliere


-------------------------

好的,正式 (正常?) 的文章寫完了,終於可以來發花癡了!天殺的我超愛 Ivo van Hove 啊,這應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當我知道導演要來台灣時興奮到不行,就跟祈家威先生聽到釋憲文一樣,變成一隻雀躍的鳥兒啊!

上星期我就先請我娘親幫我把《Lazarus》的節目單寄上來,這是 Ivo 與 David Bowie 合作的音樂劇,正巧有排進我2016年到倫敦看戲的戲單。記者會結束後,我捧著批波彩的心臟,拿著節目單給導演簽名。導演一看到就發出驚呼,人很nice 的簽了 Ivo Love 的字樣。我跟導演簡單卻又激動地說,其實台灣去年上映的 NT Live看得到他的《A View from the Bridge》唷,導演誇獎了 NT Live 真的是很棒 (哎呀這段中文好無趣我知道,但我心情很激動)


接下來就是我人生圓滿的一刻 (下一次人生圓滿應該是看到LMM吧,哈哈哈)!心情的興奮不是萬馬奔騰可以形容啊,而是核彈爆發等級的!(喔依~喔依~喔依~,請穿上防護衣,小心劇烈閃光)


當然我也去找了可愛的Hans拍照,他的Othello非常讓人印象深刻。我說我還在讀《源泉》,知道他有演出,心裡頭就在想「會是演哪個角色呢」結果答案揭曉,是我猜對的蓋爾華納德 Gail Wynand。Hans大叔說,其實他上半場還有其他角色要演~~~ 也是啦,因為蓋爾華納德直到書的下半本才出現。雖然我目前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源泉》 (真的是一本很多話的書...),但蓋爾華納德是整本源泉裡我最喜歡的角色,不但是個白手起家的高富帥 (喂~),也是整部書裡頭,最能容忍異音與異議,最後反而跟男主角洛克成為知己的優秀角色。


2017年5月14日

2017 TIFA Rosas 羅莎舞團:FASE

時間:2017.05.13 07:30PM
名稱:Rosas 羅莎舞團  FASE
地點:國家戲劇院
NOTE:決定來放女神的照片,攝影師是Hugo Glendinning

姬爾美可是我的神!!!
姬爾美可是我的神!!!
姬爾美可是我的神!!!

太興奮了,所以先來吶喊個三次再來寫心得!記得初看到2017 TIFA節目資訊時,我人在捷運上興奮的好想跳高高,因為 Rosas 舞團要再訪台灣,帶來的舞作是經典的《Fase》,而且編舞家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 本人還會親自上場演出。本想說 Keersmaeker 頂多跳個一段吧,沒想到他竟然跳完整場。各、位眾,這位編舞家已經57歲了,還跳滿70分鐘,讓人好生佩服啊!

《Fase》是姬爾美可早期的作品,1982年於比利時首演。舞作以 Steve Reich 所譜寫的四首極簡音樂為基礎,創作出四個完全不同,本質卻是一體的作品:〈Piano Phase〉、〈Come Out〉、〈Violin Phase〉、〈Clapping Music〉。除了〈Violin Phase〉是獨舞外,其他三個都是雙人舞。跟2015年來台演出的《Drumming》還能感受到明亮愉悅的氛圍不同,《Fase》有著極度自律的結構,不論是燈光、肢體還是音樂,每一個環節都是非常節制的:不浮誇、不討好、不煽情。看似簡單重複的動作組合,卻需要極大的專注力與毅力完成,因而呈現出絕對且純粹的美感與力量!

在舞作誕生後35年,還能親眼看到編舞家披掛上陣、詮釋經典,觀眾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此。即便舞台是殘酷的,跟年輕舞者同台演出的耐力與精準度看得出落差,但,姬爾美可已經57歲了,雖然鬆了一點也隨性一點,偶爾還會小落拍,或是需要使用其他的身體肌群去輔助完成動作 (如Clapping一段,上身擺動的幅度明顯大於另一名年輕舞者,藉此借力使力、幫忙驅動不停跳動的下身),反正舞是你編的,你愛怎麼跳就怎麼跳啦!


〈Piano Phase〉
當看到兩名舞者穿著素雅及膝洋裝站在白幕前,燈光將兩人的影子映成三個形體投在幕上,我的心情激動得難以言喻:「天啊,Youtube的影像要跳出來了耶!」〈Piano Phase〉以手臂與移動的方向代表線軸,佐以身體大量的轉圈,還有裙襬在快速自轉時又倏地急收的螺旋,讓直線與圓形不停在舞台上交替出現,卻又和平共處。此外,不論是看似殘影的部分交疊轉圈,還是兩人合為一體的重疊身影,深淺不同的黑白光影變化是舞作裡非常值得注意且玩味的風景。



〈Come Out〉
這作品讓我想到工業革命後,人成了工作的機器,還是被限制動作的機器。兩名舞者從頭到尾都坐在椅子上,將幾個固定的動作重複且重新組合:右手撫頭、右手往後、左手往後、上軀幹向前彎曲、右手在胸前快速畫圈、兩隻手臂同時平舉等。隨著逐漸模糊聽不清楚唱詞的聲音,開始變換方向 (但都還是坐在椅子上)。除了簡單的面向前後左右四個方位外,還加入斜角線,因而讓動作的組合有了更多可能:不只是單純同方向的錯置,而是有著面對面與背對背的鏡像和姿態。呼應了編舞家在演後座談裡提到的:「自由之中,並不存在自由;結構之中,才存在自由。」《海上鋼琴師》裡頭也有類似的概念:唯有在有限的琴鍵裡,才能創作出無限的音樂。


〈Violin Phase〉
之前在網路上看過一段超療癒的影片,影片的內容是深海裡的小魚兒,為了求偶而在海底的沙上作畫,游來游去的擺動尾鰭,調整沙的高度與弧度。這段舞作裡,姬爾美可就是那隻小魚兒 (喂~)。雖然國家劇院的舞台上沒有鋪白沙,看不出舞者走動的軌跡,不過燈光很明顯地在地板打了個大圓形。跟〈Piano Phase〉一樣,舞作被直線與圓形給填滿,但〈Violin Phase〉多了些輕鬆寫意 (雖然還是很自律),有小幅度的跳動與稍微激動的單腳踢腿旋轉。當舞者從舞台深處,邊轉圈邊走直徑的到舞台前方,因燈光照射而映照在白幕上的兩個人影隨之呈現八字形散開,我想到的讚嘆是「啊~ 畫面開花了呀!好美!」


〈Clapping Music〉
這個段落很耗體力,是超高強度運動,因為舞者需要跟節拍器一樣,維持一定的速度跳動。耳朵的節奏很強烈,身體的動作也很乾淨俐落,視覺跟聽覺共同組合成洗腦的律動,有著穩定的秩序與動能。要是人的體能沒有極限的話,感覺這手是可以一直拍下去、舞也可以一直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