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4日

2016臺北藝穗節 極光藝術空間創作舞團:我們之前,從旅行...開始

時間:2016.08.14  4:00PM
名稱:極光藝術空間創作舞團  我們之前,從旅行...開始
地點:小公館人文旅社

旅館本身就是個很有故事的場域。這幾年有不少演出都和旅館合作,留下了經典好看的作品,如河床的《開房間戲劇節》與八方美學商旅、嚎哮排演於2011年臺北藝穗節在寶格利時尚旅館的《啞侍‧改》。極光藝術空間創作舞團應該是為了演出需要,自己帶了三個旅館場地參加臺北藝穗節 (註:除了官方提供的場地外,團隊可以申請自帶場地)。我看的是第一周的演出,表演區就設在旅館大廳,所以演出時會有實際的旅客check-in與出入,是為另一項有趣的風景。

演出走複合式路線,結合了舞蹈、音樂與投影。每一段演出中間會有名背包客打扮的男子出來銜接,說些旅行相關的感想與格言,或是跟觀眾互動 (如:世界三大夜景是哪三大?) 。舞蹈共有六段,由四名女舞者以群舞、雙人舞、三人舞呈現旅行的幾個歷程:想到個idea決定要出發,著手準備旅遊功課 (用便利貼寫著旅行地點與該帶的物品);雖然拿著地圖,但還是會迷路,不如就跟著另一個人走吧 (一名舞者主導、另一名則模仿動作);異國風景與人文的美好很容易讓人著迷,也容易被壞人給盯上 (這段2對1的小品用逗趣誇張的方式呈現旅客被偷的窘樣);另外還有以人模仿行李箱、旅行的興奮高潮落幕後的平靜等等。舞蹈本身有些趣味,即便呈現方式直白了些,也很能讓觀眾感受到:「啊~ 這就是旅行哪!」

然而,扣除舞蹈,演出的整體編排非常尷尬,特別是段落與段落間的串場,不但調性與舞蹈完全不符,串場人的定位也模糊不清。如果今天是一場商演或是有多個節目組成的晚會,串場人就是主持人,那麼演出可以不需要有整體感,一段一段順著時間繼續下去即可。但今天是「一場」演出,單純為了清場地 (撿上一段散落一地的便利貼) 與引介下段表演而出現的串場人,不僅粗糙,不流暢且會發抖的口條,打斷了舞蹈的連續性,讓人感覺不耐。

此外,投影旅人照片與中途更換場地的必要性也很令人納悶。演出到中段時,串場人要觀眾跟著吉他手移動,爬三層樓到另一個演出空間,然後投影各地區的風景照,如英國倫敦的大笨鐘、法國馬賽的港口、越南的下龍灣等。欣賞美好的風景的確是旅行的其中一個意義,然後呢?照片是演出的素材,表演者需要將其轉換成表演 (舞、歌曲或是戲劇等),用表演傳達旅行的意義,不然網路上與坊間有這麼多優秀的攝影作品,為什麼我要進到劇場觀賞演出呢?我私自猜測,中途換表演場地是為了投影 (我覺得完全不需要的) 照片,不然舞蹈部分是不需要轉換場地的。

最後還有個問題,為什麼在演出開始前要用投影片介紹劇團歷史與歷屆作品啊?跟這場演出有相關嗎?還是說,這是劇團自2004年一路走來的旅行...但又好像有點凹太大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