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

黃翊工作室:黃翊與庫卡

時間:2015.06.27  4:00PM
名稱:黃翊工作室   黃翊與庫卡
地點:雲門劇場

《黃翊與庫卡》:黃翊是真的人、庫卡是工業用機器人。作品不是第一次演出,又正好不是個一次性完成的作品,而是由黃翊、舞者與庫卡不停的琢磨與實驗,逐漸長成2015年的演出版本。為了要讓庫卡動起來,必須要花大量的時間編寫程式,預先設定時間與動作。因此,不管是舞者還是庫卡,演出的一切都是算計好的。然而,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明明知道場上的庫卡行為都是制式的、寫死的、有著規定的,觀眾卻仍舊能在作品裡感受到情緒的溫度。

演出像是拿掉了時間,輕飄飄的、缺乏重量感的浮在沒有歷史與包袱的冷酷異境。幽微的燈光讓四周只剩下孤寂、冷調與殘酷。在仿若沒什麼流動的氛圍裡,連文字都消失的情況下,男孩與機器間,卻有著最純粹且直入心底的對話,反映出渴望碰觸、期待回應的原始本能。

作品分成幾個小段。最先開始,黃翊與庫卡分別位在舞台左右,沒有實質接觸,但空氣中卻有著莫名力量的牽引,讓兩者的動作同步。隨著在地上滾動的燈光,搜尋了好一陣子,終是於黑暗中找著了彼此。三次完整的重複,從只有黃翊坐在椅子上完成一套動作,接著加入庫卡移動的聲音,最後打亮庫卡區的燈光讓庫卡跟著黃翊動作,既是一次次放入新的聲部與樂器的卡農輪唱,也如每疊一層、豐富就多一些的繪圖軟體圖層,這不是黃翊與庫卡兩個個體之間的對話,而是黃翊即庫卡的與自己對話。

庫卡除了可以大規模、大角度的旋轉,也能用機器手臂做出人類在試探時,細微動作的推進與後退。當庫卡裝上了攝影機,以不同的角度拍攝在地上翻滾舞動的舞者 (胡鑑、林柔雯),即時的影像呈現讓實際動作與投影動作出現了有趣的對比:原是水平的地板,成了90度立起的牆面,還傾了角度成了可以滑動的斜坡。這使得舞者與地板之間的關係,透過第三者的轉譯 (投影機與觀眾同是第三者) ,截然不同,個人之於空間的定義不再固定。在只有黃翊和庫卡的第二個段落,彼此間的往來更多更緊密了。不同於第一段還在尋找,透過更細緻的動作設計,賦予機器更為細膩的性格,使庫卡不單純只是黃翊的另一個自己,或是站在對面的另一個「人」,而是多了扶助與支持的力量,撐住黃翊。

作品的最後,是胡鑑、林柔雯與庫卡的三人舞:畫面給人的印象是黑白復古的、充滿記憶感的。場上的舞者分別坐在兩張椅子上,僅能斷斷續續、細碎不靈活的活動著。庫卡用射出的紅色光線,指揮移動著兩名舞者,抬手、擁抱、轉圈、交換位置等。很美,卻很哀傷。那是世界走到盡頭,沒了人類、只剩下庫卡想要抓住些什麼的蒼涼孤獨感:已經要被遺忘了,記憶體要不行了,為了不讓人類僅有的存在證明溜走,所以庫卡將美好的畫面重製再現,一遍又一遍。

黃翊在演後座談提到,每次演出所使用的庫卡不一定都是同一隻,但只要輸入程式,不同的庫卡都能做相同的事情。不過,即便動作都相同,舞者還是能感覺到庫卡的差異。這就回歸到一個還在辯證的哲學問題:機器(人)有靈魂嗎?嗯...或許我家的吸塵器跟電視機沒有,那擁有學習認知功能的人工智慧會有嗎?你覺得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