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屏風表演班:西出陽關 依戀版


時間:2013.04.07  2:30PM
地點:城市舞台
名稱:屏風表演班  西出陽關  依戀版

《西出陽關》並不是個愛情故事,而是一個無法被實現的執念。

王昭君的陽關三唱,唱出了對漢皇的思念與故鄉的不捨:西出陽關無故人,僅存漫地黃沙陪伴終老。《西出陽關》拿王昭君為引,將海峽兩岸斷了40年的距離,比喻為再也回不了頭的生死陽關。這當中有許多隨著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的老兵,在台灣落地生根,形成特殊的眷村文化 (可參考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不過,《西出陽關》並非將重點放在常見的眷村議題上,而是著重於「老兵」這個角色的矛盾性。

雖說故事裡有三名退伍老兵,但整齣戲的重點都放在老齊 (樊光耀飾) 身上。靦腆害羞的年輕齊排長在上海透過長官介紹,認識了名好女孩惠敏 (劉珊珊飾),兩人順利成了親。只是呀,時代讓這對小夫妻分開了,而且一別就是40年。孑然一身的齊排長,平常就愛到紅包場聽歌,特別捧場一位長相貌似惠敏的歌女咪咪 (張本渝飾),但終究讓感情止於禮。直到回大陸探親,面對惠敏的控訴,他開始動搖原本堅信不移的執念......。

不管是年輕時的二愣耿直,還是垂暮之年的躊躇與無可奈何,樊光耀詮釋起來絲絲入扣,舉手投足與眉眼表情既內斂又滿溢情感。他是個不懂情趣、大剌剌的軍人粗,連洞房夜的褲子都脫不下來;但他又敏感細膩到不可思議,對元配的感情忠誠,讓他守了一輩子貞。

就如同《京戲啟示錄》裡頭說的:「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找到你深信不疑的價值,堅守著它不放就是。只是這樣從一而終的守候,卻沒辦法挽回時代所造就的悲劇。陽關一別,再也沒回頭的可能。而究竟是誰虧欠誰,誰又負誰,又有誰能夠釐得清呢?

看了幾齣屏風的作品,說實話不完全對我的味兒!故事情節固然有其動人之處,但總有部分橋段讓人覺得「多餘」與「太過」。以《西出陽關》來說,劉將軍家的嫁女兒的過程就過於嬉鬧。雖然嫁娶的趣事多少連結到老齊的新婚之夜,但關聯性不高,誇張的表現方法讓人有玩過頭的不耐感。此外,我遲遲無法在老齊與惠敏重逢的那一幕獲得感動,除了受到鑼鼓點很多的音樂聲干擾外,總覺得老齊和惠敏的感情鋪陳過於簡單,導致後來移情到紅包場歌女的情形也不甚自然。比如說,為何老齊愛聽王昭君?難不成僅是歌詞觸動心弦?但終幕明明就安排了惠敏穿著鳳冠霞披唱王昭君啊!

且容我大膽修正,不妨強調老齊初夜與惠敏的互動,讓穿著大紅傳統禮服的兩人琴瑟和鳴,男的拉琴、女的唱和 (甚至是唱王昭君),一方面補強了「老齊愛聽王昭君」的理由,二方面和最後的終唱前後呼應,讓老齊在彌留之際回到最初執念的所在。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總以為那些時代的悲劇僅存在於學校課本裡,但事情明明才於民國38年發生,距今尚未百年世紀呢!歷史除了縱切的影響,橫切的小人物故事才更使人涕淚滿面呢!

後記...
前些日子參與了台灣國際藝術節 Pina Bausch 舞團的演後座談,有名觀眾問到了:「舞團目前是否有創作新舞碼的計劃?」舞團總監提到:「目前還沒有打算,畢竟 Pina 難以取代,短期內也未發現適合的編舞家,所以仍朝搬演舊作的方向前進。」

其實屏風也面臨相同的問題!這次看《西出陽關》時發現:屏風要重演《莎姆雷特》了。並不是說搬演舊作不好,畢竟經典有一演再演的價值,還可讓新觀眾一睹丰采。但對老觀眾來說,能否在經典劇碼上玩出新花樣,用不同的角度與方式切入,提出有別以往的的嶄新觀點,才能穩固票房與滿足觀眾挑剔的味蕾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