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9日

2013北藝大春季公演:911


時間:2013.03.23  2:30PM
地點:北藝大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
名稱:2013北藝大春季公演  911

寫在心得之前...
身為一個純粹的劇場觀眾,平常讀劇本的機會不多 (也或許比較讀不下去,哈哈)。這時,要是想要看些新的故事,各大專院校戲劇系的學生製作就會是我的最佳選擇 (票價相對於市面上的劇團作品來得便宜)。這次的北藝大春季公演共有兩檔演出聯演:《911》與《死亡與少女》,其中《911》就是第一次在台灣搬演。

正式心得文...
911,這三個數字在2001年9月11日後,成為世界知名的特有品牌。之後的十年,我們所看到的,是美國堅定且勇敢的反恐主義,對抗奸詐狡猾的賓拉登蓋達組織。2011年,正義的一方終於獲勝,策劃恐怖活動的首腦賓拉登於巴基斯坦遭擊斃,世界終於又恢復和平。

只是,故事真是正邪不兩立?正義與邪惡是翹翹板端的兩個絕對詞嗎?我們在這事件的立足點又在哪裡?

《911》一如劇名本身,說的就是911事件。但編劇的筆不直接寫明立場,而是像個忠實記錄的攝影記者一樣,蒐集各種「第三方」資料:劫機者、機組員、塔台人員、證券交易員、世貿上班族、洗窗工人、布希、賓拉登等。透過這些人的「口述」、「現身說法」、「通聯記錄」,逐漸拼湊出911發生的背景與可能性。

正因為是來自不同人物的說明,整齣戲可說是由細碎的片段組成,如同截稿前一天的慌亂主編桌,所有的資料 (raw material) 都攤在桌上 。然而,這些「資料 (又或者說是場上的演員與角色們)」卻利用獨白、重疊的對白、錯落的對話,形成擁有多部聲韻的合唱詩,再搭配流暢整齊的歌隊走位 (甚至是跟著對話一起錯落的排列),讓畫面與情節的進行不致雜沓無章,觀眾自然不會在這樣的資料之海中迷路。

舞台的設計冷調簡單,兩根內部可攀爬的塔樓既是雙子星大樓,也是誓不相讓的對立勢力。約四座高矮不同的滑輪平台,組合成了坍塌的高樓、送葬的墓地、驚險的電梯等場景。整齣劇最有趣的一幕,莫過於布希與賓拉登兩方的隔空放話,但這雙方叫囂的形象卻誇張滑稽,一個是穿著圓球上身的無腦胖丑角,一個則是身綁炸彈的瘋癲鬼七爺,兩個人拼命在高台上扭腰擺臀、虛放聲勢。看久了,這兩個人根本同一種人,沒什麼區別。可笑的是,底下卻各自有著一群盲目的跟隨者。

這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最後收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婦女身上。這名婦女原在世貿大樓上班,但911當天請假在家照顧孩子,因而躲過一劫。只是,即便她幸運的逃過這場災禍,內心卻陷入無法自拔的罪惡感:「那麼,現在呢?現在呢?」我想到了電影《00:30凌晨密令》的最後一景,女主角順利完成解決賓拉登的任務,在空無一人的補給機中,無法克制的流下眼淚。

是啊,然後呢?現在呢?又未來呢?我們從來都不是911的「倖存者」,更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我非常喜歡這次北藝的《911》,因為這個導演與劇組非、常、用、心!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裡」,但在這齣戲裡,我幾乎找不到出來亂事的魔鬼,劇組很認真的照顧到了每一個小細節:投影幕上的名字與情節寫在有著破碎火燒邊緣的細長紙張上、聰明的使用光影變換做出寫實的大樓逃生過程與燭火飄盪的葬禮儀式等,現場Live的樂隊在氣氛的營造上也功不可沒。此外,幾個適時的留白讓觀眾得以有喘息的機會 (Ex. 大樓倒塌、兩股勢力崩塌後的阿拉伯文歌謠),是讓人舒服的安排。

看完《911》後,請記住導演的名字:湯京哲。從《Play Games》就知道他對於畫面美感的處理很有一套,我想他應該很清楚知道《911》裡的每一個畫面該長怎樣,所以才能做出這麼精緻的作品!

之後若有他導的戲請一定要去看,因為我太喜歡認真又細心的導演了!


沒有留言: